《北京文学》编辑点评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排行榜【中短篇小说】

链接:

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上榜中短篇小说点评

排行榜推出来了,作品也一定有众多读者读了,但意犹未尽。面对从海量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上榜佳作,总有话要说,这便是编辑部同仁的点评。在春节将至的黄金时刻,这些点评便有了一种和精神的金子对话的意味。

——《北京文学》编辑部

中篇小说(6篇)

1、《唯水年轻》 林森

《人民文学》2021年第10期

从时间维度追忆家族三代人讨海谋生的经历,以个体生命承受苦难和社会的更迭,审视人与自然共生难弃。感悟生命有价唯水年轻,是一篇以历史眼光萃取生命经验之作。

——吴晓辉

人与海的故事。大海包纳万物,对于人类,它既无私馈赠又无情摧毁。对于那些靠海生存的渔民来说,海洋是命运,是引渡,是神谕。小说感喟时光易逝,生命易折,唯水恒久年轻;也歌咏几代渔民的生死守候,风云变化下不变的精神传承。作者在纵深的历史向度和开阔的地理疆域中反思生命与时间,对形而上命题的文学性表达具有新意和启示性。

——王虹艳

2、《天物墟》 孙频

《十月》2021年第2期

寻找父亲墓地的旅行变成了奇遇,我在隐居山间的文物收藏者老元的诉说中,渐渐走进一个如天地般恢弘壮阔的秘密。这些年来,孙频的作品给人以越来越强烈的色彩感,是不多见的小说中有画一类。她早期中篇有一种水彩画般的小而美的别致,近年来《松林夜宴图》《天体之诗》又换作油画式的惊艳;到《天物墟》,故事中某种旖旎妖娆的蓬勃的力被撤去了,代之以肃穆与宁静,仿佛老者掌一盏孤灯,带你徐徐步入古墓或古庙,一豆灯光之下,那斑驳的岩彩壁画在你眼前缓缓展开,矿物颜料在时光里拥有格外长久的生命,让我们看到人类以艺术、以故事所表达的雄心,向时间提出的天问。

——杜凡

一个民间收藏奇人奇事,以此为切口,以山野遗址打捞和散落民间古器物收藏为线索,展开人与物的对话,从新的角度重建对华夏文明的再认识,唤起布衣百姓对血脉基因的自信,是一篇回望和审视历史文明的探索之作。

——吴晓辉

3、《恋爱中的树懒》 姚鄂梅

《上海文学》2021年第7期

有些故事一旦剧透就有如利刃入鞘,《恋爱中的树懒》是一把略带暖意的刀子。在一场婚礼上意外相逢的两个老同学,经历颇多相似,相谈甚欢,甚至到合伙买房、同居养老,多么温馨的老闺蜜故事!然而好的小说总是在不经意间峰回路转,就像一个温暖的房间不知何时开始咝咝地漏进了若隐若无的凉气,待人打起哆嗦来,已寒气入骨。故事有着悬疑小说的诸多特质,比如种种疑点与伏笔早在开篇时便已埋下,让人读到结尾处,发出呀的一声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回开头,重读一遍。如果人生也能如此该有多好。读到末章,捧着原来如此的心情重来一遍,哪怕什么也无法改变,只是旁观也好。然而人类没有被赋予如此殊能,正如自然未给树懒以迅捷,好在我们都还拥有勇与爱的能力。

——杜凡

4、《筑园》 计文君

《北京文学》2021年第9期

计文君的创作特立独行,在当下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既是才华型的,又是思想型的;既一以贯之,又风格多变;既时尚,又稳健。新作《筑园》正是这样的典型文本,以一个父母离异的、清北式学霸的校园求学和职场打拼经历,折射当代国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世俗细节和灵魂参数,行文犀利,时代感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师力斌

5、《驱熊犬》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草原》2021年第6期

这是一场永远不可能有胜利的人与自然、人与荒野的较量,永远不会有谢幕的游击战、阵地战。为了生存,人似乎永远需要猎枪和既忠诚又凶悍的驱熊犬,同时又必须与熊与某些物种和荒野达成某种和解,人也只能和解、顺应自然的节律,甚至放下枪,而不能僭越。这就是文本要说的。

——黑丰

动物小说的写作是有难度的,不小心就会流于肤浅的童话意味或笨拙的象征性。《驱熊犬》恰恰相反,它并未提炼高远的立意,只是写出了动物性本身的单纯,却能鲜明地对照出人性中缺失的很多品质。正是基于此,《驱熊犬》从全年度各种蝇营狗苟、心机重重的人类故事中脱颖而出,带来惊喜。驱熊犬的世界勇猛无畏、忠诚纯粹,作者的叙述自然、灵性、阳刚,传达出可贵的原生态的体验。

——王虹艳

6、《伙伴》 李凤群

《北京文学》2021年第11期

一种无限、无处不在的巨大压力,几乎摧毁了两个家、两个少年、两代人。一个少年(甥)被迫远涉重洋,飞向英格兰,在那里他从一场令人焦虑的梦魇中彻底醒来,他身上的毒素才得以彻底施洗和清算,他才慢慢恢复了原本的人性;而另一个少年(舅)则深陷困顿中,为了满足母亲的一种期待、一种虚荣,铤而走险,最终沦为一个窃贼、一个千夫所指的阶下囚。就像一个人的一半活着走了,他的另一半、他的躯壳替他留下,长久地喑哑在喧哗的大时代中。小说有向度,沉潜,令人深思。

——黑丰

短篇小说(6篇)

1、《带你们去看灯光秀》邓一光

《北京文学》2021年第5期

《带你们去看灯光秀》是邓一光继去年的短篇上榜后蝉联榜首的作品,也是其深圳系列的又一力作。现代城市深圳与中原古都洛阳遥遥相望,曾经的发小从各自的城市出发,即将来到对方的城市重新生活。他们之间的友情令他们的家庭,事业、房产与未来都有了令人触目的对比。灯光秀喻示着城市的欲望与诱惑,但小说不是在写灯光秀,而是两对中年夫妻在灯光秀照不见的地方发生的事,是梦想的破灭、生存的艰难、情感的疏离还有身份认同的困境。邓一光不仅写出了一种当下的,具体的个人经验,也让普通闺蜜间的短暂交集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命运写照,成了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一个侧面。深圳暮色里两个家庭的命运写出了人的恐惧与勇气,迷失和寻找,绝望与新生,他们的故事解构了这座城市,同时超越了这座城市。

——张颐雯

2、《喝汤的声音》迟子建

《作家》2021年第7期

作家迟子建如一位炼金术士,笔下的故事亦幻亦真,是拟想,记忆,掌故与传奇的杂糅。牙齿是哈喇泊家族的启示抑或显隐。牙齿被嚼碎,故事却没有烂在肚子里,哈喇泊家族的传奇如炉中之火不断燃烧。哈喇泊打鱼打到哪里,喝汤喝到哪里,家族的故事也就流传到哪里。哈喇泊不仅仅是家族历史的信徒、捍卫者,还是扭曲的乡愁的实践者,一个臆想和痴迷故土与家园的经验者。如若说这只是哈喇泊一个人的想象游戏,则矮化了故事的魅力。妻子张雪留下的那五颗连着肉的牙齿延展了故事的边际,鲜血淋淋,生猛突进,作家叙事的链条宛如被赋予了神力,攒动着的爆炸性的力量在一瞬间释放,刮骨疗毒,炼蜜为丸,经由暴力恩典一般的仪式化处理,在天摧地塌的暴力场中,哈喇泊家族的宿命折射出一个民族曾经遭受的隐痛。

——张哲

3、《信使》铁凝

《北京文学》2021年第6期

小说《信使》有多重的意义阐发,但其聚焦的是:告密与背叛是最为不耻的行为。做人要有健康、完整的人格,要有起码的尊严。在小说中,对一个女人来说,你丈夫背叛了你的闺蜜,这不是向着谁的问题,而是做人底线的问题。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陆婧、李花开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者用一个巧妙的构思,重归人间最基本的道理:人起码要活得像个人样--人不能接受要挟,更不能接受出卖和背叛。因此,这一点不仅是这篇小说的精彩之处,也是这篇作品的社会价值所在。

——侯磊

4、《荷花姜》潘向黎

《人民文学》2021年第5期

潘向黎的小说是一座城的风月宝鉴——兼具袪魅、复魅的功能。小说里,作家上来就亮出了这把城市的标尺:一个人的脸,衣着,点菜偏好,对钱的敏感度。城市经验是潘向黎小说里真正的中枢,但作家又无时不刻地对其保持着冷静而客观的审视。男女主人公斯芬克斯之谜一样,但同时又是寓言式的,他们的出现让城市经验短暂的失效,用行动冲撞着城市生活的微言奥义。直到小说结尾,当象征的火焰燃尽之时,这套城市的逻辑再次生效——一个讲求交换、公平、对等的高度文明的园囿,即使是爱情也要经过试探,验证,方才心安理得地祭奠。《荷花姜》是为上海进行的一场文学背书。作家敏锐地捕捉到读者的先验与直觉,或达成共谋,或挑战共识,用观念化的故事启迪读者的心智。我们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各自生活的真正的戏剧,而作家潘向黎正是这种真正的戏剧的捕手,城市生活浸布在其作品中,而作家又用书写来去除城市之于人的迷瘴。

——张哲

5、《雪山大士》陈春成

《收获》2021年第5期

读陈春成《雪山大士》有一种久违的被征服感。很难得的经典短篇品质。深知创造这种效果需要十八般兵刃样样精通且拿捏得当,比如叙述的放松和紧张的分寸感,再比如句式的华丽与平实的比例,抒情与议论的协同,虚构与写实的勾兑,诗意与世俗的混搭,局部的离奇与整体的中正,天南海北东拉西扯与专心致志一本正经的调和,等等,而所有这些,都依赖于这位年轻的90后作者马拉多纳控球般的语言控制能力,依赖于他对小说这种文体神秘性的感悟力。我想,那些像我一样挑剔的作者,一定可以领略处处洋溢的、与年龄不相符的老到,这正是才华,一种似出天然的、比绞尽脑汁的刻意所创造的效果还要恰如其分的能力。

——师力斌

6、《名记小郭结婚离婚附件》须一瓜

《江南》2021年第1期

《名记小郭结婚离婚附件》是一次愚人节愚人报道引发的故事。作者尝试了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一张报纸的两版新闻报导和它的后续构成了小说的主体,而整个报导都是名记小郭的愚人节创作。须一瓜在虚构中进行虚构,让主人公与社会与他人开了个大玩笑,在这个玩笑里,却有比真相更近的真实。最终,虚构的事件带来了生活变故和另一种人生走向。这一创作不同于须一瓜一直以来案件为故事主体探讨人性困境的写作,也不同于她的关于乡村与城市的现实书写,而是更着重表达外在境遇的纷乱嘈杂与日常生活的荒诞性。在现实与虚构的交叉、互动、变形之间,世界的图景逐渐展开,人生的困境暴露于天下,小说至此达成对言说对虚构的意义指向的思考。语言影响存在,虚构改变现实,作者用自己独特的形式给出了答案。

——张颐雯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