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中秋,北京、上海:提倡就地过节!近期疫情为何此起彼伏?吴尊友发长文解释……

每经编辑:李泽东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天(9月9日),北京、上海纷纷发声提倡市民就地过节,而关于为何近期我国新冠疫情此起彼伏?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于今日发长文作出解释。

北京、上海:提倡市民就地过节

据央视新闻,9日,北京市召开第396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9月9日0时至15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14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

刘晓峰说,明日是中秋节,小长假期间人员流动性、聚集性增加,北京市疫情防控压力持续增大。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坚持不去7日内出现本土疫情的县(市、区、旗)旅游或出差,倡导就地过节,减少跨市活动,建议前往人员较少的空旷地带、郊野公园等处游玩,进入公园、景区提倡预约、错峰出行。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此外,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于9日发布消息: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位流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节假日期间及前后人员流动聚集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加大,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提倡市民就地过节。倡议广大市民朋友就地过节,非必要不出境,避免或减少跨市出行。

另据央视新闻9日报道,上海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免费检测服务,延长至2022年10月31日。

通知称,即日起至2022年10月31日,市民应每周至少进行1次核酸检测。市民如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其随申码将会被赋黄码;完成核酸采样后,其随申码将在24小时内转码。

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的市民,应及时参与社区便民筛查或至核酸采样点开展核酸检测。对应检未检并造成疫情传播扩散的,将依法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为何近期我国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吴尊友发长文解释

此外,9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微博发长文解释为何近期我国新冠疫情此起彼伏,全文如下

近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每日报告确诊病例数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在千例以上的严峻形势,已经持续约一个月。这是自武汉疫情以后、除上海疫情之外,我国新冠疫情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

海南严重疫情刚刚趋于控制,西藏疫情仍在处于高位,其他省份又陆续出现疫情。新报告疫情的省份,一发现,感染者人数就是几十例,甚至上百例。

出现当前这种严峻疫情形势,主要有周边环境和变异病毒两方面原因。

1. 西太平洋成为全球第五轮疫情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划分为六大片区:非洲、美洲、东南亚、欧洲、东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区域。

西太平洋区域人口为19亿,涵盖37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蒙古、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老挝、柬埔寨、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岛国等。

从截止目前累计的新冠感染者总数来看,六大区域从多到少排序依次是:欧洲、美洲、西太平洋、东南亚、东地中海、非洲。

在过去新冠疫情的四波流行中,除第二波起源于印度的德尔塔变异毒株以东南亚区域最为严重外,其他三波流行都是以美洲和欧洲区域为疫情中心,无论发病数和死亡数,这两个区域合计都超过全球一半以上。

而目前还处在流行高位的全球第五波新冠疫情,风暴中心却转移到西太平洋区域。

中国作为西太平洋区域的一个成员国,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严重疫情的影响,给我国造成了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这是造成我国近期严峻疫情形势的主要外围原因。

图片来源:摄图网-401676970

为何西太平洋区域成为全球第五波疫情中心?

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权威解释。有两种多数专家认为比较合理的解读。

一是欧美多数国家已经放松了疫情防控措施,包括检测力度减弱,或者报告数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欧美国家疫情不严重的假象。

二是欧美国家在先前的四波新冠疫情流行中,相当比例的人发生了自然感染,特别是第四波奥密克戎毒株流行,造成了人群中很大比例的人感染。这种自然感染+疫苗免疫接种,产生的人群保护效果,比单纯疫苗接种产生的保护效果要好。而西太平洋区域的国家和地区,在前几波疫情流行时,自然感染的人数相对比较少,主要依靠疫苗接种获得免疫保护。

2. 内防反弹面临的新挑战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使得隐匿性传播更为常见,也为防控增加了难度。

隐匿性传播,也给新冠传播扩散蒙上了神秘色彩。

我们对隐匿性传播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不清楚隐匿性传播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但凡查不到源头的感染,都可以归结于隐匿性传播。

前一段时间,全球著名华裔医学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报告新冠病例治愈后复阳并造成传播的现象,值得我们再思考。

他报告了十例新冠感染者,在连续服用辉瑞公司新冠特效药5天(治疗的标准疗程为5天),治疗第4天症状消失,并随后在第5天、第7天连续两次采样检测,核酸均为阴性。病人治愈康复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观察,而是继续每天采样检测核酸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他发现,其中3人在停药出现连续核酸阴性后,有出现了核酸阳性,而且还传染给了家庭其他成员。 如果这些病例不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不是进行持续的每天观察一段时间,可能就无法发现他们复阳,被他们传播的感染者,也就成为没有感染源头的隐匿性传播。

类似的现象,其实在中国早就发现了。去年年初,在某省开展新冠疫情溯源调查,在锁定的几位重点人员中,每日进行核酸、IgA和IgG检测,发现个别人的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和阳性交替出现。在强调采样质量后,仍然有核酸阴性和阳性交替出现的现象。

同样,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冬奥会期间,也发现类似情况。在连续十多天的每日核酸检测中,多个感染者每人出现了连续3到5次核酸检测结果阴性、阳性间隔出现的现象,即核酸检测阳性的前一天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且每次核酸检测阳性的Ct值都在35以下,基本可以排除假阳性。参加冬奥会的检测人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训练和考核的,特别是在出现1-2次阴性、阳性交替后,会更加认真仔细。而且,这些检测结果都由专家小组共同分析、讨论再确定。因此,采样和检测操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换句话说,这种部分感染者出现核酸检测阴性、阳性交替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这些感染者不是每天都做核酸检测,假设特别巧合,在平常的生活中,这些人就赶上阴性那天去做核酸检测,而阳性那天都没有去做核酸检测,他们的核酸检测结果记录全都是阴性,由他们在阳性那天造成传播的感染者,也就成了隐匿性传播。

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新冠感染者中部分人出现核酸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交替的现象,目前还不清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阴性、阳性交替的现象在隐匿性传播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给新冠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吴尊友微博

每日经济新闻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