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惊人的“破窗效应”:自我放纵的人生,都是输给了自己

原标题:惊人的破窗效应:自我放纵的人生,都是输给了自己

作者:文小文(富书作者)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将其中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然后把它放在治安相对较差的平民社区,结果汽车在当晚就被偷了。

另一辆车则原封不动地放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停了一个星期也没有任何损坏。

然后,实验人员用锤子把这辆车的车窗敲了个大窟窿,仅仅过了几小时后,这辆车也被偷走了。

很多事情,一旦遭到破坏而不及时修缮,人们就会任其发展得更坏,让事情变得积重难返,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破窗效应

它时刻提醒我们:毁灭一个人的,往往不是苦难,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一次次放纵中的沉沦。

所以,不要轻易打破自己的任何一扇窗,不让懈怠破窗而入,才能在前进路上无惧风雨。

每一次放纵的叠加,

都可能变成将来的困局

生活中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看似偶然,其实原因早就藏在以往的选择里。

那些你偷过的懒,贪过的舒服,无节制地放纵,最终都会毫无保留地体现在你的生命状态里。

不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越是肆意放纵,命运就越是理直气壮地给你当头棒喝。

2015年,王思聪的创业项目熊猫直播上线,这个估值近百亿的直播平台在成立的第一年就与虎牙、斗鱼形成直播界的鼎足之势,可第二年起,熊猫直播就开始走下坡路。

仅仅过了三年,熊猫直播就宣告破产,黯然退场。

这其中,除了一些大环境因素外,熊猫直播内部人员的自我放纵也加速了它的灭亡。

仗着王思聪的人脉和号召力,员工对运营平台生态丝毫不上心,领导对公司内部决策更是漫不经心,每天都过得舒服无压力。

当其他平台的主播都铆足了劲要提高人气时,熊猫的主播却在这温床上一再对自己放松:

不在乎直播时长,不在乎是否掉人气,不用绞尽脑汁地优化直播内容,到了发薪日就心安理得地领着全额薪水。

在他们眼中,王思聪三个字俨然成为他们解决任何问题的通关王牌。

他们一味地放纵内心的惰性,在浑浑噩噩中混日子,当熊猫直播的DAU均值日渐缩水时,在主播排行榜前100中,竟找不到一位熊猫主播的身影。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在别人的故事里,谁都不是局外人,他人的经历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写照,一切的猝不及防其实都有迹可循。

总想着背靠大树,总想着贪图舒服,总以为危机离我们很远,所以一次次地放纵自己。

拒绝接受改变,沉迷即时满足,陷入习惯性纵欲,殊不知,这一次次放纵的叠加,都会变成将来的困局,让人失去选择的权利。

就像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说: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醉于温柔之乡,就更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那些让你痛苦的经历,

都是破局的武器

谷歌有位叫马特·卡茨的工程师,在TED演讲上分享了他的30天改变计划。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挑战任务,在30天内做到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每天骑车上班,每天走10000步,每天拍一张照片,写一部小说。

另外还要改掉很难戒掉的坏习惯:不看电视,不玩社交软件,不吃糖,不喝咖啡。

说到和做到之间,差的就是行动,这份看似简单的计划实践起来必须要有很强的自制力。

最开始,马特觉得很痛苦,毕竟对于一个宅男来说,长期在电子产品和刺激性饮料的浸泡下,想要突然改变需要极大的毅力,因而成效也微乎其微。

然而,马特在情绪高涨——逐渐动摇——抵住诱惑的自我斗争中,突破了痛苦的卡点,完成了挑战。

30天后,他从一个大腹便便的肥腻工程师蜕变成身材匀称,开朗乐观的精神小伙,还完成了在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远足。

对马特而言,无论是在身体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自己都有了全新的面貌。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飞轮效应:为了让轮子转动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重复地推,这个过程非常辛苦。

当轮子的转动达到一定速度时,在惯性作用下,不用花太大力气也可以冲破阻力,快速转动。

可一旦停下来,想要再继续转动,就很困难了。

当自己有所懈怠,想要重整旗鼓的时候,却发现早已失去了曾经的斗志,就像《一个人的朝圣》里所说:

一旦停下来太久,就很难再继续了。

在与命运的较量中,有的人容易被思想控制行为,沉湎于当下的短暂快乐,放纵不羁不可自拔,有的人却能用行动来控制思想,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挣扎,在一次次与本能的对抗中淬炼出更广阔的人生。

能让人变得优秀的那些事情,也许在开始践行时并不是一条坦途,但当你克服了重重阻力,咬牙挺住后,就拥有更多与生活对抗的底气。

把努力当成习惯后,

痛苦便不复存在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也正如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一书中提到的:身份=反复+存在

因此,当一个好习惯持续在执行时,大脑就会在潜意识里传递一个信息:我就是我想成为的那个人。

平庸的人总能为逃避找到借口,优秀的人却在不断对抗人性的本能,当你陷入痛苦的泥潭不知如何突破时,以下三点建议也许可以助你跳出挣扎的漩涡。

一、激发内在驱动

犹如飞轮转动需要动力一样,推动我们向前走的,也是一股股的驱动力。

而这个驱动力又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物本能、趋利避害、内在需求。

外驱力可能会随着生理需求或外部压力的变化而改变,但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内驱力永远是根植于内心的永动机,一旦确定目标,便能心无旁骛朝前走。

只有内心极度的渴望和极致的热爱才能触发高效的执行力,在自我感召下,把握人生的主动权。

就像《人民日报》里有句话:只有真正激活了内驱动力,才愿意规律且持续地付出。

二、降低行动强度

《养成自律,从来都不靠硬撑》中说到:

我们想让自己完成某个任务或养成某个习惯,最大的败笔是极为重视数量,却没有触及真正的核心,而习惯养成的秘诀恰恰在于,重跨度,轻强度。

作者斯蒂芬·盖斯就曾为自己制定了每天30分钟的锻炼计划,但他根本做不到,于是他从最轻度的量开始,每天至少一个俯卧撑。

他还用这种策略完成了畅销书《微习惯》的创作。

每次都尽可能设立一个小目标,做起来就毫无心理压力,还会因为超额完成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建立正向反馈

王石曾以业余运动员的身份登顶珠峰,常被人夸赞有很强的体力和耐力,非常自律,他却强调自律不是与生俱来,是自己不断挣扎的结果。

他每天都会做力量方面的训练,但内心的小妖魔总会出来作祟,想找借口逃避练习。

于是他制定了一张表格,每做完一项练习,就标注出数字或时长,一个月下来,整张表格就被填得满满当当,看着这累计的训练量顿时让他很有成就感。

当你长出散漫的萌芽时,往往是因为自己做的事没有看到结果,所以不妨把一点一滴的行动都记录下来,在时间的见证下,日拱一卒的力量就是最好的正反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想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为什么中断后就很难继续?

有一个回答很扎心:因为惰性是可以叠加的,而做一件事的动力和坚持的耐力是递减的。

人这一生最艰难的较量,不是超越别人,而是守护好自己,不断与幽暗的劣根性作抗争。

持之以恒的努力,也许别人看不到,但是能被时间铭记,那些默默耕耘的时光,就是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利器。

守好自己的窗并不容易,也不能解决当下所有的困境,但当我们承受了痛苦与纠结之后,会发现那个懒惰放纵的自己,竟也可以谋划出更好的人生蓝图。

愿每个人都能把努力当作刻进骨子里的习惯,让人生这座大厦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作者简介:文小文,富书专栏作者,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中,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