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防疫政策再松绑!日增5000+为何还能再放宽?

根据港府发布的公告显示,从今日(17日)起香港的社交距离将进一步放宽,持黄码人士亦可进入被动查核的指定场所,例如主题公园、理发店及游戏机中心。不少市民及档贩均认为放宽后更方便……

其实从11月开始香港接连举办各种各样的国际盛事,已经是在向世人宣告着香港已经逐渐复常了。不过复常却并不代表着疫情零增长,查看几日的案例新增会发现,其实香港过去14天的每日新增个案基本上都是5000+,死亡个案的平均数也在10个左右。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何每日新增这么多案例的情况下,香港依旧可以不断放宽防疫措施呢?

防疫措施进一步放宽

今日港府宣布,经评估疫情风险,并考虑到恢复社会及经济活动的需要,将由十一月十七日起进一步适度放宽社交距离措施,以期让市民生活继续有序复常。主题公园、理发店等须全程佩戴口罩的场所,将由现时主动查核疫苗通行证(即入场前职员反扫针卡),改为被动查核(即有需要才查核),及准许黄码人士进入。但食肆、酒吧等场所依旧是主动查核,以及黄码人士免进。

图源:大公文汇

另外,香港赛马会将调整周日 ( 20日 )赛马日入场安排,包括:容许在马场的室外范围饮食,马场的户外餐饮处也会重开销售食物及饮品;入场人士毋须于进场时出示或扫描疫苗通行证二维码,但仍须于入场时扫描安心出行场所二维码;持有黄码人士可进入马场,以及在马场的室外范围饮食,惟不可进入场内堂食餐饮处所等仍须进行主动查核的表列处所。持有红码人士仍然禁止进入马场。

防疫措施今日进一步放宽,政府辖下露营地点于关闭超过八百六十日后终于重开,不少市民已经准备就绪,走进山旮旯感受郊游乐,露营发烧友预计会出现营迫营状况。(图源:大公文汇)

港府早前说过在疫情受控的情况下会逐步放宽防疫措施,而和前几次放宽一样,此次放宽也是基于香港的疫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盛事并未引起疫情反弹

自11月香港逐渐走上复常道路以来,多个国际活动先后在港举办,使得香港入境人数大幅增加。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吸引来自120个国际机构、合计超过200人出席;三年后再次复办的国际七人榄球赛更是吸引6.5万人次入场观赏,每天有超过2万人在球场聚集观赛。

一连串国际活动也被视为放宽防疫政策的试金石。而从目前港府公布数据来看,香港疫情并未出现大幅反弹。

港府统计图

根据香港卫生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1日-7日香港累计输入个案3054例,对比前两周分别增加273例、167例,确诊数字和最近一个月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从数据上还可以看出,在放宽首周后,每日新增相较于第一周有一定增长,不过总体确诊病例未有明显反弹。整体来看,过去14天,香港新增确诊个案徘徊在4000-6000例区间。香港政府专家顾问、港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认为,个案亦未见大反弹,显示小区内已有了较强的群体免疫,有条件复常。不少议员,比如叶刘淑仪也建议,如果七人榄球赛之后确诊人数没有大幅度上升,还可以继续放宽检疫措施。

专家:明年夏季本港可全面复常

除了在确诊新增上保持稳定之外,不少医学专家在接受港媒采访时也给出了香港敢于进一步放宽的理由。

一、基于香港医疗系统的稳定和复常。

在0+3政策实施前,医管局就宣布,将疫情应对方案恢复到第二阶段,即将隔离病床数量降到2,500张以下,恢复八成的公共医疗服务。这样做的原因是死亡和重症个案的数字相对稳定,而医院体系的服务似乎能够承受目前的压力,每日的入院数字亦相对稳定。

二、社区已有防重症的屏障。

不少专家如许树昌、梁子超都提到,目前在本港的社区,有很强的防重症屏障,疫情大反弹的机会不大。

香港大学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甚至表示,明年夏季本港可全面复常,包括取消所有入境限制,亦不用再做核酸检测。而且若明年夏季染疫个案数目不多,或不用口罩令,社区其他措施亦可能取消,但到冬天或仍要继续戴口罩,并要接种新冠和流感疫苗。

当然,随着香港不断地放宽,市民对于海外入境0+0措施及与内地通关的话题也开始热议起来。

医务卫生局长卢宠茂再被问及七人榄球赛后本港疫情没有反弹,能否进一步放宽至0+0时,他表示说七榄同0+0没有什么关系,七榄是特别体育盛事,采用针对方案,但防疫政策不是看一两个活动、听一两个人的意见,要看整体数据和全球疫情发展,强调政府要采取稳扎稳打方法防疫。

港媒报道截图

提到内地调整检疫安排,卢宠茂认为对两地人员流通有正面影响,对内地开放国际入境亦有正面帮助,特区政府会与内地、特别是深圳市政府沟通,希望调整检疫日数后,从香港到深圳的检疫酒店名额可增加。他又认为,内地Ct值调整方面亦有利两地对接,便利通关。

正如特首李家超在见记者会时所说,香港继续以小步快走的姿态,迈向复常,早日看到大家摘下口罩的笑脸。通关问题事关紧要,确实无法一步到位,随着香港一步步的放宽,相信香港会很快成为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

(文丨本刊记者 韩琪)

本文为香港《经济导报》新媒体文章,

如欲转载请私信联系。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