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进入了稳定期?我国未来的疫情将何去何从?

张文宏:新冠病毒进入稳定期?

知名网红张文宏先生又对新冠疫情做了最新研判,称:

在国家有效防控策略下,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非常低,但改变不了病毒变异带来的极快传播速度。新冠病毒在自然界规律发展下,逐渐进入稳定期,而且对人类造成的损害也在逐渐降低。

他的这份研判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新冠病毒的变异(进化)已经进入了稳定期,新的变异基本上都限于奥密克戎家族,(不大可能在出现新的毒性增加的变异体)。

二是,新冠病毒致死率已经非常低,对人类已经基本不构成威胁。

新冠病毒的变异进入稳定期了吗?

诚然,包括病毒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进化都不会是无止境的,都会有一定限度。

早在2021年初,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新冠疫情如何结局?坏消息是可长期存在;好消息是成为无害感冒的文章,预言新冠病毒将最终进化成一种引发无害的普通感冒的人类冠状病毒。

但是,这种进化所需要的时间难以确定,根据生物学原理,应该是漫长的,至少也需要数年、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近3年来的疫情监测显示,新冠病毒的进化/变异极其活跃,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丝毫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迹象。

根据美国CDC发布的变异体比例监测,尽管新出现的变异体都再奥密克戎麾下,但

在美国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体一直处在不断地风云变幻之中。

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奥密克戎群内的内卷似乎达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激烈的程度。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很难再有一种变异体独占鳌头,一统天下,而是呈现了群雄逐鹿的局面。

最近一个多月来,奥密克戎BA.5分支变异体BQ.1和BQ.1.1迅速崛起,逐渐挤占了BA.5的份额,将后者赶下了优势毒株的王座。

根据今天,11月19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监测报告,BQ.1+BQ.1.1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9.7%,成为了新的王者。前度的王者BA.5的比例已经降低到仅有24%;前度的王后BA.4.6甚至被挤到了第6位,占比不足5%。

与此同时,此前被BA.5赶下王座的BA.2的后裔BF.7和BN.1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排位仅次于BA.5,占比都超过了5%。

另外,BA.5.2.6、BA.2、BA.2.75和NF.1的占比也都超过了1%。

到目前,在美国流行的的新冠病毒变异体已经有10种占比超过了1%,没有任何一种的流行占比超过30%。

这意味着,至少在美国,新冠病毒的进化竞争正处在最为白热化的阶段,而不是什么稳定期。

新冠病毒的毒性的确已经大幅度降低

至于反应新冠病毒毒性的致病力或病死率,较疫情发生的早期阶段的确已经出现了大幅度降低。

这既有病毒本身毒性减低的原因。

比如,各种奥密克戎变异体表现出了更强的嗜上呼吸道

而非下呼吸道(肺脏)的特性,因而不大容易引发肺炎,从而发展成重症和危重症,乃至致死的风险都大幅度降低。

奥密克戎变异体嗜肺性的降低,不仅获得大量的实验室研究的支持,从一般的临床数据也可以得到证明。

比如,疫情之初的武汉,有很多患者即使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却已经发展成明显肺炎,在CT片上呈现白肺特征。

这也是当时有一些一线医生提出即使对没有表现出症状的核酸阳性感染者也应该进行CT筛查,以获得肺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原因。

再来看当前一个简单直白的数据。

根据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影像学上出现肺炎表现的非重症确诊病例被划分为普通型。

这意味着,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比例就是存在肺炎的比例。

根据日前媒体对北京市近期部分病例分型的报道,1187例感染者中,无症状感染者412例(34.7%)、轻型752例(63.4%)、普通型21例(1.8%)、重型2例(0.17%)。

这样,表现为肺炎,即病毒存在嗜肺现象的比例仅有2%。

但是,毒性的降低也同时有宿主的原因,即人们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诱导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产生出来的免疫保护。

现有新冠病毒毒性数据都不能反映我国放开疫情管控后的真实情况

问题在于,宿主因素带来的病毒毒性的降低方面,我国存在明显的缺陷。

就这方面来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新冠病死率反应的是普遍性的疫苗接种+普遍性自然感染的结果。

尽管疫苗接种还是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保护,哪一种效力更强一直存在争议。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似乎更胜一筹。

由于我国几乎所有人口都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自然缺少了自然感染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因而人群对新冠病毒的获得性免疫力存在一定缺陷。

一旦放开免疫管控,真正进入大流行的冬季,届时真实世界的病死率一定高于目前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现有的水平。

同时,我国近3年来的疫情的病死率同样不能反映放开管控后的真实情况。

原因在于,除了疫情之初武汉的数据,其他疫情数据都是在我国奉行的遏制性防疫策略,即所谓动态清零情景下获得的。

动态清零场景下,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是通过核酸应检尽检筛查出来的。从临床上讲,这一方面属于超早期诊断,同时也意味着所有感染者都全程接受了医疗监护。

在这种大背景下,病死率自然会大大低于大面积广泛感染的自然状态,特别是出现了医疗挤兑的情况下。

防疫管控的完全放开,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早在大流行之初的2020年3月,我就写过一篇题为群体免疫或是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唯一终点的文章,直到今天,我的这一观点仍旧没有改变。

新冠病毒不会被灭绝,大流行的结局只能是变成建立在群体免疫基础下的地方性流行病

这意味着,尽管遏制性防疫策略可以有效控制疫情,但并非长远之计。

只要一日不放开疫情管控,人群不经过普遍感染,哪怕是过去一百年,我国的绝大多数人口仍然是易感者——充足的证据表明,疫苗接种诱导的免疫保护对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或有显著效力,但在预防感染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比如,韩国在普遍接种了被认为是最高效的mRNA疫苗后,与2022年春主动放开管控后,仍进入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大流行高峰。高峰期单日最高感染人数超过40万,单日总人口感染率接近0.8%。

尽管两轮感染高峰,总人口既有5100多万,排名其全球第29位的韩国,报告的感染人数超过了2600万,排到了全球第6位。而每百万人口感染人数更是接近了52万,即52%,排在全球人口数过千万国家的第3位,仅次于法国和葡萄牙。

有朝一日,我国也必将像韩国一样,结束遏制性防疫策略。

防疫管控一旦放开,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第一个真正的大流行的严冬——某人2021年发表的最后一个严冬的说法无异于痴人说梦,我国的新冠疫情从来没有进入过冬天。

届时,根据防疫策略的不同,或完全放开,或改为像欧美国家在前两年施行的缓解性防疫策略,大流行的严寒程度将有不同。

在完全放开的硬着陆场景下,高峰时,日增感染者超过百万,甚至数百万,都是正常的。

如丧所述,人口仅有5100多万的韩国,2022年春天主动躺平后的疫情高峰期,最高日增感染者超过40万。我国人口总数是韩国的近30倍,即使以10倍算,最大日增可会超过400万。

如果采取缓解性防疫策略的软着陆,时松时紧的防疫措施无疑将会极大地延长流行期,最大日增感染者也可能会高于百万。

我国的遏制性防疫策略将减毒进化阻挡在境外

既然防疫管控的完全放开是迟早的事,或有人会愤起指责遏制性防疫策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多此一举,近3年来人们受到的严格的防疫管控岂不都白瞎?

实际上,近3年来我国施行的遏制性防疫策略不仅不是白瞎,而是极大限度地起到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保守估计,至少也避免了上百万人口的额外死亡。

这是因为,近3年来的遏制性防疫策略御病毒于国外,国外人群的普遍性感染为病毒最终进化成为无害的普通型感染的病原体提供了机会。

到目前,世界上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体实际上都已经大大减毒,病毒本身因素决定的重症率和病死率都已经大大降低。

即使现在就放开防疫管控,经过1到2次规模流行后,我国死于新冠感染的总人数与2020年初就放开相比,减少百万死亡都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这也是我一直是动态清零防疫策略的无脑拥趸,同时又坚持防疫管控迟早会放开的原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