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重大调整的背后

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公布了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从舆论层面的反应来看,总体是正面的、积极的,认为二十条措施是一次进步。

二十条措施的主要特点是强化了科学精准防疫,减少了隔离时间和封控人员,促进了人员往来和国际交流。

比如,减少密接和入境集中隔离时间,不再判定次密接,取消中风险区划定,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除此之外,二十条措施还强化了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回应了民众反应较多的封控期间非新冠病人就医问题和基本生活物资供应问题。

这些措施明显是总结了西安、上海、郑州等多地防疫的问题和经验,具有较强针对性。

二十条措施要求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採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这也符合近年来民意的期待,能否成为硬约束对于接下来的防疫工作至关重要。

正如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号浙江宣传所说‘动态清零’和‘层层加码’势不两立,要想‘动态清零’可持续,就必须严肃、彻底、重拳清理‘层层加码’。

可以说,二十条措施是过去三年以来防疫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

不过正如官方文件所言,二十条措施并非为了放开,而是寻求一种合乎现实国情的较好平衡。

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获益极大的中国,自上而下都不缺乏继续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强大意愿。

另一方面因为中西现实情况的不同,且价值观念也和西方有所不同,所以防疫政策调整必然是审慎的、有序的、渐进的。

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再层层加码、一刀切的科学精准防疫或许才是当下关于防疫最大的重要共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条措施是现实国情下一个平衡多方诉求的选择,是一次进步,有助于重建民众的信心和促进经济的复苏,接下来的关键是执行。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必得经得住现实和人心的检验。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