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犇一下|多地调整防疫政策,背后释放出的信号是什么?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田甜

12月5日,全国多个省份、城市陆续发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有关措施,包括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购买四类药品不再实名登记等。

从广州打响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的第一枪开始,全国各地均有相关消息发布:上海7天内无核酸检测记录不再赋黄码;江西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沈阳密闭公共场所恢复开放;乌鲁木齐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等。其中,山东与浙江在疫情防控优化调整上迈开了大步子。

一夜之间,浙江多个城市接连宣布调整措施。

具体为1.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各地继续提供便民检测服务。避免出现一些场所需要查码,但核酸检测点却一夜撤完的窘境。

2.除养老院、福利院、中小学、幼儿园等特殊场所外,乘坐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扫场所码。在保护好重点人群的同时也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开放,这也应证了这并不是所谓的放开和躺平,而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一次向好调整。

3.通过药店购买四类药品的人员,不再要求核酸检测和赋码促检。

政策的颁布和落地,必定会经历磨合和调整。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优化调整方案发布之后,也有不少人反映,便民核酸检测点相比之前变少了。但有些场所和人群是需要核酸检测结果做为辅助的,比如学生家长,比如说一些单位和社区。

这种供与求的差距,短时间内给部分群众的生活造成不便,可能是做核酸排队时间更长了,可能是医院没有混管可做了,也可能是没有免费的核酸检测点了。

尽管许多城市的防疫措施仍需要不断优化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积极的尝试,这是一个向好的开头。作为市民,我们要清晰明白的是所有政策的落地,并不是一蹴而就,我们要相信,一个政策的颁布,背后必定有缜密的研究与商讨。

每一个市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防疫第一责任人,积极配合国家和政府的防疫政策。

(一审:黄娟二审:黄京三审:周文博)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