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利好亚洲经济

12月初以后,北京和全国多地相继宣布大幅度放宽新冠防控政策。这意味着,经历了近三年全球最严格的防疫管理,中国终于将告别过度的核酸检测、频繁的封控隔离,并逐步恢复国内外人员往来的正常化。这一重大政策变化,立即成为中国和海外媒体关注的热点。

回首过去三年,可以看到,面对百年一遇的巨大疫情,世界各国作出了不同应对。其中,欧美发达国家、日本、中国的做法最有代表性。

以美、英、德、法、意、加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在疫情爆发初期,也曾实施过相当严格的社会活动规制(包括城市封锁等紧急措施)。但是,由于欧美高度重视个人权利和自由,加上新冠病毒逐步出现毒性减弱、传播速度加快的趋势,这些国家在较早阶段就放弃了政府对个人活动的干涉和对疫情扩散的控制。当然,欧美国家并不是真的像国内部分网民嘲讽的那样躺平,其中的主要各国在病毒研究、疫苗和新药的开发、疫情数据的收集分析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全球的作用。可以说欧美发达国家是依赖科技抗疫,弥补了政府在管理个人活动和控制疫情扩散方面的无能为力。

欧美国家在较早阶段就放弃了政府对个人活动的干涉和对疫情扩散的控制。

日本偏爱走东西方之间的中间路线。对国民的出行等社会活动,日本各级政府一直在发布和更新各种规制,但几乎没有实施过强制性措施。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优先保护医疗系统和基本的日常生活服务系统,免费提供疫苗接种和重症医疗服务,大规模补助受疫情打击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日本的特点是政府指导加国民自律管理,个人行动没有欧美那么自由,但并没有让国民感到不适。其防疫政策和效果基本受到国民认可。

中国坚持走有本国特色的道路。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同时,中国老百姓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下,对政府的防疫政策尽量支持。在2020年-2021年,中国依靠各级政府的强力组织和人民的高度配合,加上具世界领先水平的信息监控、追踪和病毒检测系统的助力,有效地遏制了疫情传播,使得中国成为疫情爆发后保持连年经济增长的唯一主要国家。遗憾的是,进入2022年后,尽管新冠病毒主流变异株的毒性大减、传播速度显著加快,但中国的防控政策(目标和措施)没有及时调整,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政府的威信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中国的防控政策没有及时调整,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政府的威信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应当说,各国的防疫政策基本上反映了各自的国情(政经体制、所处发展阶段、传统价值观)和国民主流的选择。由于防疫政策的成本、效果分析牵涉到经济、生命健康、政治、社会等多维因素,对政策本身很难做出单一、量化的优劣评价。但是,毫无疑问各国都有政策优化余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科学决策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个人权益保护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不少,有许多经验教训和原因值得探讨。

中国的防疫政策动向之所以受全球瞩目,是因为中国在东亚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是东亚和全球生产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此起彼伏的封控和人员隔离,导致生产、物流、贸易成本的暴涨和产品最终价格的上升,迫使与中国有紧密联系的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欧美国家的跨国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在全球的投资布局。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GDP大国,中国的收入水准也在不断上升。在国际旅游、国际教育等领域,中国更是世界最大市场国,但防疫政策直接影响中外跨境人员往来。没有中国游客和留学生,许多国家的著名景区、商场、酒店、校园变得分外寂寞和冷清。

防控政策的大幅度调整有助于恢复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全方位交流、沟通和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几年中,尽管西方主要各国在国际政治舞台时有结帮孤立中国的举动,但是,包括这些国家在内的各国产业界、文化教育界内心并不愿意和中国脱钩。我认识许多这样的外国务实人士,他们并不一定赞同中国的制度,但是能够客观地看待中国和世界,提倡在求同存异中和中国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他们对2022年中国的严厉疫情防控带来的自我脱钩行为感到困惑和不安。

12月初以来的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大幅度调整,已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欢迎。如果这样的理性政策调整能够切实推行,非常有助于恢复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全方位交流、沟通和合作。可以期待,由于中国的政策变化,2023 年亚洲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走向很可能不会像此前一些国际组织所预测的那样悲观。

(作者系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所长、教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