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城有哪些文化习俗

原标题:春节申城有哪些文化习俗

从早早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开始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这是冯骥才的《年文化》中有关春节的描述。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祈福纳祥的向往。

上海人过年有哪些习俗?在沪展出的《沪上新年美好生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年俗文物展》,系统呈现了上海地区五方杂处、新旧杂糅的海派年俗,让人们一窥海派文化的多元多样。

新年每一天都有讲究,丰富娱乐活动更添节日喜庆

走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厅,入口布置成了一条年货大街的样子,放置了老照片、老字号的地图以及老字号商铺包装纸等,海派春节氛围扑面而来。

展览分为迎新年贺新年两大部分,精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特色馆藏文物82组,涵盖小校场年画、月份牌、老上海戏单以及各类老上海儿童玩具、贺年片等,尽显海派年俗特色。

除夕最重要的风俗是全家团聚守岁,从午后开始,陆续悬挂祖先遗像,摆上香烛供品,傍晚进行飨祭仪式,然后阖家吃年夜饭,喝守岁酒,对小辈封压岁钱,直到新年降临。展厅中,一对铜钱编元宝很是引人关注。明末清初,人们用红线串联铜钱扎成龙、虎、方胜、元宝、宝剑等形状,作为压岁钱送给小孩。这之中包含了两个含义:一是给小孩镇邪,二是长者给小孩新年时使用的零花钱。

新年的每一天都有讲究:大年初一拜大年,大年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五迎财神……相传初五是财神生日,又称接五路财神日。此次展出的清代年画《财源茂盛》,并排而坐的是文武财神。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孙晓芝介绍,上海以前以活鲤鱼迎财神,鲤鱼上贴着印有龙门图案的红纸,寓意吉庆有余跳龙门,交好运。

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更增添了节日喜庆。旧时,人们会在初一子夜时分到城隍庙去烧头香。一幅清代上海小校场年画《豫园把戏图》展现了人流如织的庙市景象——除却书场、茶寮、饮食店,这里露天设摊摆着扯铃、风鹞以及各种玩具,还有酬神演剧、杂耍、皮影戏等。到了元宵之夜,庙内灯市更是无比热闹。

不仅能看到熟知的年俗,还能收获冷门知识

通过此次展览,观众不仅能看到熟知的年俗,还能收获一些冷门的年俗知识,比如寻喜神、爆孛娄、走三桥等。

寻喜神,上海人称兜喜神方——正月初一清晨,妇女们会结伴迎着新一年的喜神方走,叫迎喜神。清代《上海竹枝词》记录下当时的情景:瞳瞳旭日上红墙,多少佳人理晓妆。戚畹招邀浑不应,大家争赴喜神方。

爆孛娄其实就是爆米花,是以前正月十三的一项习俗。上海城隍庙内曾有座猛将祠,祭祀驱蝗之神刘猛将。可能百姓认为蝗虫的天敌是鸡,而鸡最喜欢吃五谷,于是以五谷祭祀刘猛将。正月十三这一天,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爆炒米花摊,听到喔!响啰的叫喊声,好不热闹。

走三桥是正月十五的习俗。旧俗女子元宵夜出外溜达可祛除百病,北京女子是夜游寺观或摸正阳门钉;江南多河流,城镇多古桥,因而演变为走三桥。曾经,上海县城面积仅两平方公里,但城里有肇嘉浜、方浜、侯家浜、薛家浜等许多河流,大小桥梁数十座。人们大多选择东门外方浜上的学士桥(又称陆家石桥)、长生桥和如意桥,象征升官、长寿、幸福。

作者:李婷

编辑:范家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