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习俗:古代城市社会的立春活动——其他相关习俗

除聚众围观出土牛及鞭春仪式外,城市中还开展一系列颇具生活气息的迎春活动:

壹 送春

民间艺人提前制作许多小土牛,称为春牛。立春当日,人们从集市中买来春牛分送亲戚朋友,谓之送春,亦即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所说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贰 立春幡、剪春胜、戴春胜

此俗起于汉,南北朝时已颇流行,至唐宋时作工更为精巧。人们或将彩色罗、绢、纸剪成窄长旗悬挂于户外,或裁为长条状小幡,或制成燕子、柳、花、鸟、蝴蝶、凤凰、飞蛾、蚂蚱、鸡等形状,戴在小孩及妇女头上。

《荆楚岁时记》云: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南朝陈徐陵《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言:(正月)十四日,立春。市人作莺卖之,人买玩之。五代前蜀牛峤《菩萨蛮》词之三:玉钗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在明清时期的城市居民中,依然流行类似节俗。如彭大翼《山堂肆考》载:又士大夫家剪彩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

此时之幡胜又被称为闹娥儿(春蛾)斗蝶闹嚷嚷长春花象生花等。如明刘若愚《酌中志》云:立春之时……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明沈榜《宛署杂记》亦云: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娥、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戴满头者。

叁 品尝春饼、生菜、萝卜等具有吉祥寓意的食材

《荆楚岁时记》云: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春饼、生菜。陈元靓《岁时广记》引《齐人月令》曰:令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刘若愚《酌中志》曰: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

肆 赏春、踏春,把酒言欢

如唐中宗《立春日游苑迎春》咏道:

神皋福地三秦邑,玉台金阙九仙家。

寒光尤恋甘泉树,淑景偏临建始花。

彩蝶黄鸾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

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

诗歌描绘了中宗皇帝李显立春游乐时所看景色。虽然京畿地区的寒气尚未退却,但御苑之中梅红柳绿,已有春意盎然之势。

有关长安城立春日景致的记载,亦见于韦元旦《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蘋。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除皇宫中所举行的大型赏春活动外,文人士大夫也会外出踏春。如耿湋《立春日宴高陵任明府宅》诗云:

青灰今变候,密雪又霏霏。

坐客同心满,流年此会稀。

风成空处乱,素积夜来飞。

且共衔杯酒,陶潜不得归。

无论是慨叹流年,还是推杯换盏,都反映了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社会上流人士及时行乐的心态,立春所承载的农耕文化因子已被宴会的洋洋喜气所遮蔽。

冷朝阳《立春》诗亦云:

玉律傅佳节,青阳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余月建寅。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

梅花将柳色,偏使越乡人。

冰消雪融、草木新绿的自然风光和辞旧迎新、万物复苏的欢欣气氛是立春节令赋予游乐之人最直观的印象。

举报/反馈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