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后疫情时代有何新发展方向?港大研究生会邀名家探讨

香港第五波疫情近期渐趋稳定,社会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后疫情时代,香港将朝着怎样的新方向发展?对此,香港大学研究生会7日举办了线上致知论坛,邀请多位知名大学教授,从经济、生理、心理等角度剖析人类应对新冠疫情时出现的新问题,以探求新的解决办法。

论坛海报

港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病毒学专家金冬雁教授表示,论坛的举办传承了港大贡献社会、服务香港的精神,祝愿所有人都能够一扫阴霾、健康生活、健康工作。他赞扬了港大医学院特别是深圳医院的同事,为中国乃至全球抗疫作出奠基性的贡献;同时,还为香港的众多专家学者点赞,用专业知识为香港特区政府的决策提供宝贵建议,帮助香港同心抗疫。

论坛上,港大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吴兆文带来了题为疫风飞翔的讲座。他指出,危机事故压力(CIS)是人在短期内对不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无需过分担忧,只有少数人会产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创伤后压力症(PTSD);应正确理解每个个体对压力的不同反应,不能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定义每个人的应激反应。相比于创伤后压力症,创伤后成长(PTG)更值得大家留意。据最新研究显示,约一半的受访者在自我、人际关系、灵性等维度中至少有一个方面出现了创伤后成长。

吴兆文表示,成熟、安宁、苦难、感激等特质会促进创伤后成长,生命凝聚感会促进创伤后压力症转化为创伤后成长。人们要学会理解特殊事件,积极找到资源去应对,就会从中找到意义实现成长,避免创伤后压力带来的伤害。

论坛视频截图,左至右、上至下依次为:港大研究生会主席吴迪、金冬雁教授、吴兆文教授、蔡洪滨教授、冯奕斌教授

港大中医药学院院长冯奕斌教授介绍,本轮疫情,特异性的抗病毒药和疫苗及中医药都展现了减重症、减死亡的作用;中医药增强综合抗病能力历史悠久,有待进一步评价。治疗方面,中西医都认为综合治疗十分重要;明确中医药针对病毒等方面的综合效果和作用机制,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科学基础。国际化方面,推广中医药特色和文化的同时,拿出中医药的科学证据和临床证据,是实现东西方文化共融的关键。

冯奕斌认为,中医药对新发传染病的防治值得重视和研究;同时符合国际标准,创新符合中医药复杂性和疗效评价的体系,尤其重要。另外,中医药可能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药物和防治策略。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蔡洪滨教授结构性地分析了疫情以来的经济形势:全球经济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但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全球经济回到健康合作、重建重构的道路上;中国方面,一个远景目标是2049年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意味着十四五期间要努力保持5%的增长;长期来看,还需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好质量的增长发展。

蔡洪滨还指出,疫情防控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人们的预期会在防控政策的落实期间不断调整,对防疫政策的预期成为经济复苏、产业链重新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