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重回力量和确信感

听说,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半山,不知道还赶得上赏樱吗?

好想吃一顿火锅啊,排队两小时那种。我想上班!!!!

来自3月20日武汉大学公众号

时间进入2020年3月中下旬。随着全国性的复工大潮,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城际交通恢复繁忙,多地官宣零增长,日常秩序恢复,疫情在国内的影响渐渐走远。人们仿佛做了一个漫长的噩梦,醒来,却有点起身动弹不得,于是模模糊糊在半睡半醒间,恍惚着,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差别。当下一个季节到来时,一切很熟悉,一切似乎又都不同了:明天之后,你是否依然是你?

后疫情时代,是一个结束,又是重新安放生活的开始。

(注:后疫情时代,在此特指疫情应对相对平稳有序、生活逐渐回归正轨的状态,尤其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状态。是一种并非严谨的说法。)

01 混乱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有多少信任可以重来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的消息开始,武汉人,湖北人,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子被切割成了两部分:期待中的春节假期,始料未及的疫情。惊慌,迷茫,恐惧,警觉,失眠,愤怒,痛心,绝望,疲劳,暴躁,身体不适……一时间谣传满天飞,不安情绪覆盖了社交媒体。

武汉进入了至暗时刻。人们经历着残酷和陌生的场景,感觉仿佛被整个世界抛弃:突如其来的隔离封城;分隔两处的亲人;作废的火车票;超市药房大抢购;医院里挤满了崩溃的人,医护人员和患者乱作一团;一个个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消失、逝去……类似的伤痛情景也向更多地区蔓延。

无序之后,接着,很深的、弥漫性的无助和悲伤情绪同时上演。创伤在随时发生。

不仅仅是由于那些失去了家人和同事的经历让人无比心碎,日常生活形态的变化也使人支离破碎,感到被剥夺。可获得性的反面恰恰就是隔离、无序和被剥夺感。只有当对每天最为基本的吃、住、逛街买菜、工作赚钱、聚会访友可获得时,才能够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失控,你还在生活里。

02 生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 丧是种权利,快乐不是一种罪

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物本能驱使人类得为了存活,从不确定性里搜寻有限的安全感。每个人在用各自所独有的应对——不论迅速行动和对抗,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选择躺倒不干——反应皆出自本能。

面对疫情,不同人有着自己加工创伤的方式与节律。人们期待在分享中抓住点什么,在回避中躲开点什么,想抓住的是力量,躲避的是危险。就连情绪剧烈波动的、脆弱的及那些着迷清洁和购买的反应,混乱嘈杂的噪音,都有其原因;有人干脆无视时局宅家爱谁谁,为自己打造好结实的边界,也是一种创伤应激下的权宜之计。更何况逃避可耻但有用。不仅有用,是聪明的生存策略。停歇是为了积蓄力量,以继续保护自己和在意的人。

事实上,疫情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在于,人们发现自己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险时无招架之力,当面对失去和失控,更为核心的自我确信感——对自己的确定和相信——被动摇了,原本形成的核心信念无法一以贯之。多年塑造的自尊和自信遭受到打击、甚至摧毁。

国内多名创伤研究者认为,这次疫情招致的心理创伤和后续继发的创伤前所未有,还因为其不可预期性的持续,带来心理层面的影响要更久去平复。

可春的气息无法遮挡。伴随着疫情扩散和外部世界秩序被破坏的,是连接的重新搭建。大家在宅肥中活跃起来,从日常生活的构建里找快乐和秩序:为自己为家人做饭,加入自制蛋糕凉皮葱花饼网络晒图大赛和云聚餐;开始居家规律运动;拿出自己的防护物资分享;写日记,更新网络文章,记录和书写个人史;又或是看到喜欢的文章,打赏、转发、鼓劲加油。

不论是恢复到原本的生活节奏亦或培养开发出新技能,在角色中越能胜任,就越有助于人重拾自信和确信感,从外在的失控和变化里找回力量。与此同时,当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持续稳定地连接上,就让人相信可以开始生活,而不是仅仅活着了。

由于这点连接,也许日子能继续向前了。

03 回归醒着的生活是受到约束的梦

○ 心理复原力与创伤后成长

并不是所有的灾难性事件和心理危机都必将招致创伤,和持续、严重的心理损害。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患上PTSD,不是每一个身在疫区的人都必定留下后遗症,危机事件对不同人的心理意义很不一样。

急性应急障碍

突如其来的疫情最先引发的是应激反应——外部刺激激发人本能出现的身心反应,可以持续几小时到数天,急性应激会呈现一个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的变化过程。

数据表明,即便有超出一般水平的举止、情绪和想法,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经过1个月左右也通常会减轻或消失;只有自行调节和外部干预失效,才可能发生持续1-3个月左右的急性PTSD,或发展成超过3个月、甚至延续多年的慢性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一个月)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那,为什么有人体现为更积极的应变,如警觉、快速行动(补充防护用品等)去适应形势;有人会在一段时间内否认(不戴口罩出门),或是偏激、过于灾难化地夸大疫情后果呢?为什么有些疫情低发地区的人出现了身体症状、无端怀疑自己染病呢?为什么有些人在疫情过后的很长时间都低落、愤怒,无法回归生活,有些人反而过得更自由、更有力量和乐趣了呢?

复杂发展创伤

除了急性发作的创伤,一个人生命历程中还有着复杂发展创伤,即成长过程中在关系里累积和持续存在着各种伤害,这两类创伤往往是有交集和相互作用的。当不大擅长照顾和爱的父母,长期忽视了需完全倚赖于成人存活的婴儿或儿童的身心满足时,后者就会感知到种种威胁和焦虑,心智和大脑也倾向于更多记住关于危险的联想和负面、痛苦的体验。

美国创伤治疗专家Janet Bachant认为,那些未经过处理和叙述的记忆引发的并不仅仅可能是抑郁、焦虑情绪,或PTSD,还会塑造整个人格和性格,给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能力、自尊感等一系列发展带来影响。一旦遇到类似疫情的危机,心理警报爆表。

继发创伤

这场疫情带来的一个影响,是继发创伤(或二次创伤、替代性创伤)。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历经直接患病或周围人感染的创伤,可依然会表现出创伤性的压力症状。有一类人群心理将更可能受到疫情的影响:医务工作者及家人。当医务人员被赋予了白衣天使的理想化形象,尤其是身处疫情震中的极紧张环境里,他们需要隔离情感,去掉人性化和脆弱的部分上战场,身体透支、共情疲劳,心智情感几近枯竭;遇到痛苦会更倾向于采取高效率的自我安抚和自我治疗。只是,一旦停下高强度的工作回归到日常,有可能从身体到心理上溃败,不断闪现此前的回忆,感到无法抑制地悲伤、低落。

当下,疫情心理危机渡过了一个急救期,社会性的心理重建才刚开始。尽管上文提到如此多的创伤,可别忘了,人类还有顽强生命力和强大的心理复原能力,可以恢复与创伤后成长。

○ 丧失、哀悼与回归

疫情带来的不完全是灾难和失去。同时,还有更多深刻的体验、理解、反思。

在过去的两个月,人们体会到了失去的不同形式。失去身体健康,失去珍重的人和物,失去自在轻松的假期,失去对一个完整春天的美好体验,失去连接,失去确信感,失去了曾经值得骄傲的自己。

人们感到全世界的震荡和共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后疫情时代的对抗策略在于自主,积极,耐心,创造性,彼此支持。找回力量或意义感的方式之一是为自己、为他人多做点什么;

人们发觉,不要去轻言坚持。说出无力这回事本身就很有力量;还发觉眼睛越来越湿,有人说我很久没哭了,终于可以痛痛快快难过一场;身在疫区两月没出家门、患上了隔离综合征的人们,终会恢复活力和快乐。体会重回秩序、力量、安全的边界。

你或许也已经做到了穿越混乱、找回平衡,进入一个更为平静,却什么感觉都没有、心如死水般的状态。当重新继续,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心智空间来盛放此前情感和经历的碎片。

此外,我们必须注意到,还有一部分经历过较为严重、复杂创伤的人对疫情相关影响表现出并不敏感,但这不代表其内在心理控制过程未受扰动。当从疫情的相关创伤影响中复原,我们也将更有心智能力去留意和识别自己、还有身边人的心理变化。

对于确诊患者及家属,医护工作者及家人,其他任何有需要的人群,可尝试以下对策:

√ 尽可能和自己的情绪连接,对身体的感受变化同时保持开放态度

√ 尽可能地和他人保持连接

√ 允许自己有享乐和感到愉快的机会,列一个享受清单

√ 允许自己有哀悼的机会:大哭几场,去某个固定的地方待着,写诗,写日记,和人聊天倾诉,不妨创造点属于自己的哀悼仪式

√ 列一个日常清单,包含每日想做、喜欢做、需要做的事

√ 列一个遇到心理危机或心理状况时的处理方法操作清单

√ 必要时向周围人坦白,展现弱小

√ 无法独自做到和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药物的帮助

人们需要长歌当哭几场。充分表达、叙述,以及被看到、听到,由此降低心理次生灾害的影响力,更好地回归。当被允许哀伤之时,当有能力哀悼之时,创伤后的成长才会正式启动。

愿你归来不忘记冬天,心头也有春天。

一个个强壮的日子仍然等在前面。

参考:

1.Brenner, C. (1982). The Mind in conflic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2.《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美)J·布莱克曼,华东师大出版社,2011

3.《必要的丧失》,(美)朱迪丝·维尔斯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身体从未忘记》,(美)巴塞尔·范德考克,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5.《现场工作者心理急救指南》,世界卫生组织,2013

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2月

*此外感谢包括但不限于由华中师大、注册系统、清华大学、武汉心理医院、证道心理、深泉心理等提供的疫情相关心理干预课程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作者:刘晶晶,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详戳↓↓↓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8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4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