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们该怎样面对生死?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是云宇,点击右上方关注,分享自媒体干货与成长故事。

1

大家好,我是云宇。

我家楼下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摆着几把供人休息的长椅。

平时,只要不下暴雨或大雪,长椅上总是坐满了老头老太。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聊天,或下棋,每次穿越那片区域,都是对社恐人士的考验。

但春节过后,长椅上的人好像都消失了,偶尔还有几位老人在楼下晒太阳,但大部分时候,长椅都是空荡荡的。

我不知道他们因为什么原因改变了生活习惯,但我推测和前段时间的疫情不无关系。

最近几年,我一直觉得死亡离我们特别近。身边总是听到这样那样的坏消息,也有亲戚曾因白肺住院。

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又是一个特别忌讳的话题。我们抗拒它的存在,又不得不面对。

前几天,身边又有一位亲戚被查出癌症。

这位亲戚才60多岁,刚退休没几年,正准备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在我的印象里,他一直是个稳重踏实的长辈。

这两天,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再让我多活5年就好了。

2

或许是我还年轻,未曾经历过死亡威胁的缘故,我一直有一种自己并不惧怕死亡的错觉。人在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会在未来某一天死亡,这是自然法则,抗拒和忌讳都无济于事。

我甚至早就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并随身携带着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一旦发生意外,就能第一时间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

但人就是这样,一旦触及亲情,理智就会断线。

7年前,妈妈被查出肺癌晚期,当时的我刚工作没几年,想过辞职全身心陪伴妈妈,但始终没下定决心。

我一直天真地以为,妈妈只要好好接受治疗病情就会好转,看着她日渐憔悴的脸,我还傻傻想着等她出院了一定要好好养身体,再带她出去看看山水和世界。

半年后,妈妈离开了。我真的无法接受,自责地想为什么没能在这半年里好好陪她,没带她出门看世界,没用手机拍下更多关于她的影像。

甚至想着,能让她再多活5年该多好。

妈妈去世后,我和80多岁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这几年,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状态在一点点衰退。

我带他们旅行、体验各种乐趣、照顾他们饮食,只为了让他们健康一点,长寿一点,多享受这人间一点。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不再让自己留更多遗憾。

3

对我来说,惧怕死亡,其实是惧怕生命中无可挽回的遗憾。

我曾经幻想过很多次,如果得知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我要怎么面对。

很显然,以我匮乏的人生经验,无法找到答案。但最近,我从一本书里得到了启示。

《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行动手册,也是一份告别清单。它把死亡分成4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尚未面对死亡时,先收拾好自己的烂摊子。比如定期收拾杂物,安排好东西的去向、确定传家宝和遗产的归属;梳理和周围人的关系,沟通、和好,不留遗憾;

同时整理文书。包括一份遗嘱、一份预立医疗指示以及财务代理权文书等。

如果还想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印记,也可以给最爱的人写一封信,或是写下自己的人生故事。

第二阶段,在病痛来临后,该如何理智面对?

首先盘点自己的人生,用一系列问题(书中有具体列出)确定自己的护理计划,并和医护共同努力延长生命。

接着用合适的方法把消息告知亲友,并处理好和爱人、家人的关系。

第三阶段,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们也可以参与自己的大结局。

比如为自己计划好葬礼、确定自己的遗体怎么处理等。

最后,在第四阶段接受死亡的来临。

我很赞同书里的一句话:死亡是我们所拥有的仅次于出生的、最为深刻的人生经历。我们难道不应该多谈论它,为它做好准备,用它指导我们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自己会在何时、以什么方式死去,但我希望能好好安排自己的离开,不让生命留遗憾。

34岁,我开始学习面对死亡。

以上。

作者介绍:

云宇,努力靠码字养活自己的自媒体人,用文字分享成长与经验。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