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设计

后疫情时代的概念

所谓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象的疫情完全消失,一切恢复如前的状况,而是疫情时起时伏,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从外国外地回流以及季节性的发作,而且迁延较长时间,对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时代。

——摘自中山大学 王竹立老师文章《后疫情时代,教育应该如何转型》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除了对医疗应急能力、社会资源调配、医疗技术等直接挑战外,也对长期以来人们养成的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形成了新的挑战,城市所具有的高人口规模、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流动,原本是社会活力所在,强调开放、流通、共享的主旋律不得不接受封限制隔离的困顿。

后疫情时代,防疫过程中的出现的各个问题开始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考虑中,应急预案演练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热点问题。城市规划的网格化管理和顺应超常态的应急能力、韧性城市建设、日用型医疗器具设计、公有空间与私有空间的弹性设计、信息技术设施开发与视觉化设计等成为后疫情设计的主要发展趋势。

后疫情时代设计的特征

▶健康要素应摆在首位

▶医院需要更精细和更精准的设计

▶弹性设计是应对突发疫情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即给建筑的功能布局和使用等留有未来可改造或改变的空间余地。

▶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 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以及运维智慧化。

后疫情时代设计的发展方向

1、日用型医疗器具设计的重新萌芽

居家生活期间改变了人们对于以往触手可得的事物的新憧憬,生活重心的改变将主战场从公共空间转换到了私密空间,相应的对居家日用器具设计的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口罩、体温计、无接触物件等日用医疗器具的设计。

2、公有空间与私有空间更注重弹性设计

疫情对共有空间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健康、卫生的强烈诉求。虽然减少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继续交叉感染的风险,但是居家的生活方式的强烈转变也需要有缓慢的过渡时期,新空间的应用设计探索是这个时期核心的话题,新空间需要考虑的新隐患也应运而生,即空间的使用价值不在于分隔,而在于界定,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3、信息技术设施开发与视觉化设计的发展

疫情背景下,人们对网络和线上的需求猛涨,网络办公、远程问诊、直播会议、在线教育、网络购物、在线文娱、智能工厂、电商物流、在线行政等数字经济得以迅猛增长,社会生产、生活消费以及社交文娱等方式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蓬勃发展的非接触经济对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增。在后疫情时期,新的生产生活结构性变化仍将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往纵深方向发展,伴随而来的电子界面视觉化设计、交互设计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热点。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引领的视觉设计会产生更深刻的变革,如何通过设计战疫缓解过渡时期的生活形式,与社交、商业、教育、数字空间如何拟合仍然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防疫站社区化系统、疫情追踪APP、疫情大数据可视化、应用程序的新型医疗交互体验等具有更加深刻的研究意义。

4、韧性城市建设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及社区能够凭自身力量在抵御灾害时,快速调配资源、适应应急状态并尽快恢复正常的能力,也包括通过应灾学习而主动调整,并实现更高质量灾后发展的综合能力。

▶将健康影响评估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实施的全过程

在城市建设中结合按照稳健性、兼容性、多样性原则配置足够的各级健康支持设施体系,强化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及健康支持能力建设,形成以社区健康面状防控与点状骨干枢纽医院协同,有效配合纵向垂直疾控的韧性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综合防灾专项规划的公共健康韧性

防灾规划设计应更加强调从静态设施配置转向动态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技术措施和应急治理措施要进一步整合,强调城市不仅要建设符合标准的防灾减灾设施,还应有应急转换协同和应急扩充能力。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应急响应能力

针对进入应急状态的城市公共空间制定特别建设与使用规则,并与应急医疗体系协同。应急枢纽以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周边具有应急弹性的公共设施构成,配置相应的公共卫生应急设备物资,提供一定的诊断和应急治疗功能,根据具体需要迅速改扩建所需的室内外公共空间

▶提高公共设施空间通用性和稳健性

某种意义上,未来所有公共设施都应具有通用设施的属性,构成城市韧性极其重要的冗余弹性,转化为城市应急资源的一部分。

后疫情时代设计的设计案例

如今疫情还处在最关键的非常时期,这段时间里,Social Distance安全距离成为生活中的高频词。

当前的巴黎街头,随处可见由创意工作室Studio 5•5设计的海浪,蓝色或白色波浪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生机和期待,也时刻提醒着人们一米就是爱你的距离。

波浪的标识灵感来自塞纳河的帆船符号,也呼应着这座城市著名的格言:经历风浪,而绝不沉没。

波浪线间的距离为一米,就像车辆行驶在高速上路边会出现的测距提示牌一样,帮助人们走在路上或排队购物时便可以方便地进行参考。

纽约为了让市民们出行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可谓是操碎了心。多米诺公园的草地上竟然出现了人类停车位,大约有30个对称排列的圆圈,每个圆圈的直径为2.4米,出行的人待在指定的圈内,就可以达到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

英国设计师Paul Cocksedge也表示,在与新冠疫情抗击的当下,人们需要想出与病毒共生的办法。虽然专家建议大家保持两米的距离社交,但普通民众对这种距离是没有概念的。因此,他发明了这款圆圈地毯,以直观的形式把人们以两米的距离隔开。

未来后疫情时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1、原来临时化的网络教学、网络沟通、网络商业产品,现在要变成可能相对的永久化

我们看到的所有这些东西,比如身边的手机平板,都是前新型冠状病毒时代的产品。而现在我们迈入了后新型冠状病毒时代,这个病毒的生命能力看起来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太多了,这个时代有可能和我们共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想的是,我们的视频,我们的界面,包括我们用的手机,我们用的iPad,所有这些东西,如果跟我们共存起码再生活十年以上的话,它们应该是一种什么形态。

2、家居的形势变化

疫情发生之前的家居形式,从来没有把家作为工作场所。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个书房,但基本上都是客厅,两个卧室的布局。现在要逐步地过渡到你的家居可能是你永久的工作场所,所以室内设计、建筑平面、办公室安排、投影等等,这些东西就会产生一个改造。设计史研究学者预测,在未来三五年之内,人类的家居设计会有一个革命化的变化。如果哪个设计师走先出这一步,这一步就是我们产业设计一个重大的突破。

3、AI人工智能的发展

30多年前,美国一部有关AI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于1968年上映,讲的是电脑掌握了所有人的情绪,还会产生妒忌的情感。那是最开始的人类对AI人工智能的猜想。

如今人工智能要取代人类的智慧,这个时间比我们想象得要长得多,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限度我们要充分的给予考虑,而不是给予夸张。

AI是很重要,但是对AI的局限性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考虑。通过对AI的发展的可能性和它的局限性,是我们工业设计能够走上一条比较坚实道路的未来。

未来后疫情时代的设计师职责

1、设计的社会角色与核心职责始终是解决问题,解决那些社会前进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虽然目前人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技进步,但未来依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挑战。因为设计师这个职业从本质上来说是需要实现将人类的思考转化为可以操作的工具和可以执行的过程,所以这一类人群需要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设计的社会角色与核心职责始终是解决问题,解决那些社会前进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当然也包括类似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显露出的现有社会体系应对危机风险的不足。这次的疫情防控期间,已经有相关的专业数据分析机构分析得出结论,专业人员和公众对现存环境应对疫情时存在不足的看法。给未来设计人居环境的未来一代设计师们提出了新问题新的挑战,这些都需要设计界调整思路并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2、设计是可以有作为的重要力量

从过往的历史来看,几乎全部的社会危机事件都在印证——设计是可以有作为的重要力量。我们每天生活的世界正在因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环境恶化,危机很有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变成一种常态存在。这提醒我们:设计始终不应仅仅是花拳绣腿似的锦上添花。它应该成为社会应对危机的重要力量。所以未来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在低头做好自己的设计之外还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我们的社会、我们身边的生活!

3、设计应该是为公众的生活提供一种选择和专业的解决方案

毫无疑问,任何一个设计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在这种前提下设计师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人而不是设计。换句话来说应该是把设计作品的塑造降低到服务于人的需求之主题下,设计一家独大始终都不应该是设计师的终极目的。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为公众的生活提供一种选择和专业的解决方案。

4、不要让设计变成了一种观念游戏

与生活脱节的设计观念直接导致了设计的过度现象时有发生,此时设计目的不再是生活的本身,而是成为了设计师宣示自己观念和品位的工具,带来了设计技艺与手法的泛滥,产生了很多设计效果十分华丽,但不是为了生活本身的设计,这其中以下两种情况比较常见,一种方式是观念的堆砌,观念大于需要,把本来简单平实的需求冠之以过度的、虚妄的、甚至是子虚乌有的观念。使设计成了观念的附庸,这种设计出来的作品大多实用性不强。另外一种是形式大于需要、寓于无形的设计常常是不受欢迎的,你必须用大量的设计手法使你的设计看起来很有设计感,堆砌手法、堆砌材料、堆砌效果。这种设计通常都会耗费大量的资源,或为了保持效果而致使用功能打了折扣。过度设计把设计本身当成了设计的目的,使设计成了一种观念游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