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作者 李 庚

从去年11月份国家出台疫情防控新十条政策,至今已四个月有余,我国已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进入到后疫情时代。

随着疫情的渐渐消失,人们紧绷的心情也逐渐平稳,再谈疫情已不屑一顾,谈疫变色已成过往烟云,有一种无所畏惧,万事大吉的幸运心理。

其实,我们虽然走出了疫情大流行,但后疫情时代面临的突出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引发思考。

一是后疫情时代面临的问题。疫情期间,全国抗疫形势严峻,凸显的问题是:突遭大疫面临的考验前所未有,无抗大疫经验,各种挑战充满硝烟,有的应接不暇;防护物资有的严重不足,生产存储链条有的脱钩;生产经营供销有的脱档,采购销售渠道有的梗阻;人员摸查有的漏洞频出,专业知识力量不足;医疗部门个别地方瘫痪,治病救人迫在眉睫;基层工作极不平衡,市民心态有些恐慌;专业指导辐射太广,技术力量突显薄弱等等。虽然大疫已过,但这些问题进入后疫情时代仍然存在,必须放下侥幸和幻想,尽快解决上述问题。

二是如何缓解经济压力,保持国民经济发展韧劲。其实大疫过后,国家已出台多项重振经济的政策措施,我国经济强劲的发展韧性和民族精神再次凸显,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急需加大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平衡力度,要环环相扣,不能虚连,防止口号式经济的误导。特别是房地产业的持续萧条涉及到数十个相关配套产业萎缩低迷及停摆,造成税收的断崖式下降。缓解现行经济压力还要靠市场调节为主,否则,违背市场规律其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还要靠建立统一的大市场来规范运作。

三是要重视后疫情时代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在三年疫情期间,线上经济成为国内经济的支撑点,主要涉及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生鲜配送、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等,且异常火爆,拉动了停滞的线下经济转型。那么后疫情时代,这种线上经济仍然适合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不仅要大力扶持,还要添项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补充驱动。

四是全力打造民生福祉。大疫过后,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明白了很多事和道理,如健康最重要、饮食要绿色、养老要抱团、适当要锻炼、待人要和气、适当做公益等,对改变民生福祉也设立了更高的目标。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国家对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对医保红利的分配政策,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管控,对养老环境的根本改变,对民生服务的短板弥补,对人才学科的培养计划都应层层落实,克服轻视疫情的侥幸心理,筑牢大灾大疫的科学防控基础,水不来先叠坝,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五是全力缓解社会压力和社会矛盾,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三年疫情,人民群众的心态起了很大的变化,焦虑、迷茫、烦躁、怀疑、孤独、恐惧、失望充斥着一些人的思维,这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高全民素质很不利,需要尽快加以引导提高。国家应尽快完善后疫情时代国民教育规划纲要,通过党组织领导,各级部门靠前指挥,基层单位牵头操作,开展全方位的国民素质教育。

同时,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宣传上、在爱国主义的教育上、在书籍读物的发放上、在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上、在安居乐业的环境上、在文体设施的投入上、在上门服务的到位上、在智能管理的普及上、在应急处突的时效上都能辐射到位。这样用不了多久,人们由疫情带来的各种负面思维将很快扭转,将又回到疫情前安居乐业的小康心情。因为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勤劳致朴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是世代相传的。

肆虐的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同时又再一次历练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在中国人民面前,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让我们再奔新起点,扬帆再起航,向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行!

(2023年4月10日杂谈)

作者简介:李庚,男,1960年6月21日出生在沈阳,1981年参加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从区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做起,先后在区内17个部门工作,也做过基层的镇长,区直部门的领导,最后在政协秘书长职位上退休(副区级),做区委政府秘书工作期间,作为省市六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先后发表通讯、消息、采访等稿件160多篇,多次荣获市区先进个人、区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70等余个。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