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变化

本文系本公众号原创,作嵇曼,来自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公号工程行业洞察。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重磅发布10条防疫政策,宣告我国三年疫情控制由胜利走向结束,在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我们用时间换来社会全面放开的基础。至此,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的历史进入封尘,社会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顾名思义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去后的时代,后疫情时代不代表没有疫情,后疫情时代的存在更是证明疫情随着病毒的进化,也留下了它该有的印迹。

用后疫情时代称呼现在的社会状态更多的是表达我们对于疫情管控的全面放开,但不代表疫情或者病毒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嘎然而止;恰恰相反,我们深刻认知到街旁的核酸监测点可以被轻松吊起拉走,健康码可以再也不被打开,令人窒息的铁丝围墙可以一夜推倒,但这些带不走生活里已经留下的伤疤和难忘的记忆。

随着生活气息再次充斥城市,经济与投资的春风必然会恢复往日的热烈,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憧憬也将被重启,而对于企业而言,快速回血重回巅峰必然是第一要义,但作为企业管理者或部门,迅速感知人在后疫情时代的变化,并通过管理工具与方法应对挑战,才能帮助企业顺应趋势,运筹帷幄。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很多大城市的人才出现回流,从发达地区向家乡城市回流;原本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及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家乡城市对于人才的引力逐步提升,疫情加速这一进程,不论大城市的人才回流大多是来源于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心理压力或者生活态度的转变等因素;对于勘察设计单位来说,及时抓住人才回流的档口,吸收一波能力较强的技术骨干将是对于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当然对于此类人才的吸引时,单位可以考虑通过创新性的岗位,年薪制的薪酬,灵活的工作时间、扁平化的领导层级、合适的发展平台等相对自由开放的条件来获取回流人才的认同,一方面避免使其产生回流后不够适应环境、无法发挥自身实力、感受到巨大差异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回流人才管理的探索,也是对于组织、企业打破传统,尝试新模式、新思想的良好机会。

有人总结疫情时代为青春有几年,疫情就三年,这句话包含对于不可抗力和生命无常的无奈,也正因为疫情的突然和凶猛,让大家对生命和时间的宝贵更加重视。在职场中,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岗位的工作不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要求都变的简单,对于处于职业发展关键时期的员工,在后疫情时代不免感叹流年不利。

对于勘察设计单位而言,其核心人员的工作都需要经验的累积和技能的提升,而这两项都却不少时间的帮助,因此,对于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的针对性的培训将让其减少对于工作的焦虑和个人发展的担心。集中以技能提升、经验分享的培训将是旨在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帮助其抢夺宝贵的成长时间和为逐步复苏的业务量做好准备。

疫情的冲击最直接的是经济的下行,而经济的下行给很多企业的生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勘察设计单位而言,项目的回款成为难题,即使是政府的项目也面临回款压力大的现象,这在建设行业的表现尤为直接。不少建筑设计单位纷纷内部发文停发奖金或者只发一部分奖金,这对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的冲击非常巨大。在企业中,薪资问题一直都是敏感的话题,降薪更是激化劳资矛盾最直接的导火线,尤其面对疫情的打击,经济的压力从政府到家庭无一幸免,这更为劳资关系的激化雪上加霜。

在后疫情时代,企业对待薪酬体系应该更加灵活和控制风险,在薪酬架构的设计上增加与企业效益的联动,使得企业能在业绩出现较大波动的时候具备薪酬调整的合理性,也能提高员工的心理接受程度。此外,合法合规的处理降薪甚至解雇及其涉及到的赔偿金是企业的最低要求,不靠做一单买卖的企业一定不希望在这样的事件上遭遇滑铁卢,怕的是贻笑大方。

在疫情时代,封控密接阳性高风险红码等词汇一直充斥人们的生活,紧绷的神经使得大家不仅处于奥密克戎的极强传播能力的威胁下,更处于对于自身安全、自身正常生活的焦虑阴影之下,更有甚者,出现了不程度上的心理疾病。处于后疫情时代,病毒的威胁被不断减弱,但经历过危机的人们变得敏感、焦虑、不安等情愫的概率并不会因此消失。对于企业而言,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在勘察设计单位中,为了保持团队的和谐共处,减少内耗与矛盾,帮助员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关键。对于单位内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关注员工的内心诉求,帮助其保持生活的热情,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的影响和冲击将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新冠疫情作为影响很多人生命的关键性事件改变了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与面貌;企业如人,也在后疫情时代中面临危机后的自我重建和复苏,而企业的发展也将最终依赖组织中的员工,因此后疫情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这将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时期,通过吸引优秀回流员工,增加培训投入,关注员工身心健康,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来和企业一起面对危机与新生。

排版颜晗校审崔蕴菲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思顿立场。本文首发于工程行业洞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