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创新、国际化三轮驱动,后疫情时代医疗器械柳暗花明蕴新机?以下犯上,接连离开,赵本山终于为他的“不可一世”付出了代价

在近期《把握复苏+创新双主线,医疗器械价值回归?》直播中,医疗器械ETF(159883)基金经理万纯,深度对话海通证券医药联席首席分析师贺文斌,对医疗器械板块年内行情走势、行业发展、板块投资价值及中期策略展望做了深度解读,对投资者关心的器械创新、政策集采、医疗AI、医疗新基建等焦点问题也做了相应解答。

万纯: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包括医疗器械行情反复折返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贺文斌:我们认为年初医疗器械板块的上涨反映的是市场对医疗器械复苏的预期,随后的回调的确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2月中下旬后市场的热点不在医疗器械、医药。4月下旬这波调整中,主要还是医疗器械中一些疫情受益股的下跌拖累指数,后疫情时代这些公司的一季度收入、利润普遍出现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非疫情类的医疗器械,比如一些器械龙头的股价还是比较平稳。

万纯:今年是疫情消退、回归常态化发展的第一年,有少数投资者认为,疫情消退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医疗发展红利结束了?

贺文斌:这个看法是比较片面的,经历三年疫情和疫后放开,我们更深刻意识到在医疗资源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医疗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疗的追求反映的是大家对健康、对生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相比海外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医疗资源的拥有量、人均的手术量都是偏低的,还处于医疗器械的黄金发展时期

对过去一些疫情受益的公司来说,他们过去2-3年盈利情况普遍较好,整个产业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部分公司海外客户群也得到了突破,虽然业绩方面较高点大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是比起疫情前公司实力有明显提升。所以整体我们认为疫情消退对医疗器械的发展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机会要大于挑战。

万纯:从2023年医疗器械公司一季报的数据透视,医疗器械板块有哪些变化,以及值得关注的点?

贺文斌:从财务指标看,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的收入增速、利润增速同比都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部分疫情受益股影响,不过成长类公司业绩回升明显。

从整个海内外来看,2020-2022年这3年出海收入增速是非常快的,过去大家关注创新药、CXO的出海比较多,但实际上医疗器械板块撑起了医药出口的半边天,整个医药板块里面创新出海体量最大、也是海外出口利润贡献最大的细分板块

万纯:随着一季报结束,现在已经步入5月中旬了,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疫后复苏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贺文斌: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比较熟知的心脏支架手术,2019年整个手术量是103万例,2022年即便有疫情干扰,整个PCI手术量也是达到了129万例。我北大读博的从医的同学都交流说愈发忙碌,周六日还要面诊和手术。基础的医药手术量每年都有一个两位数的增长率,整个手术类/院内复苏的确定下以及长期的成长性都是比较强的。疫后复苏确定性强,从中也能看出医疗的刚需性。

万纯:医药板块的另一个主旋律——创新,作为整个医疗器械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整个医疗器械创新未来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

贺文斌:03年疫情时我们很多医疗物资很依赖进口,但这次疫情无论是低端的手套、口罩、防护服,还是高端的呼吸机、监护仪,国产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甚至还可以大量出口到海外,从中也能看出国产器械这些年的创新发展。

从2014年的审改革以来,国家推出了创新器械优先审批等一系列政策。历年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逐年增多,去年获批的创新器械数量更是创了新高。

新的技术路线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创新层面的供给也创造了新的需求。后边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全新的、更加独特的创新比如PFA、TTF等。

万纯:针对医疗器械创新,国家出台了很多支付端的扶持政策,像DRG除外支付、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调整等等,解读一下系列政策背后的寓意,对器械创新的影响?

贺文斌:DRGs通俗来说就是按照病种来控费。因为创新产品早期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超过DRGs的支付标准。北京去年出台了DRGs除外支付的政策,对新上市、新获批的医疗器械有一段时间的豁免,而且可以根据新的产品对支付标准重新校对。

另外关于医疗设备配置证调整,很多国产的大型医疗设备,已经可以完全替代进口,且外汇储备规模稳定,所以现在像CT、核磁这些大型的设备基本完全放开,不再纳入甲类、乙类的审批。

配置证的放开一方面说明中国医疗市场发展壮大,医院具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的支付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万纯:医疗新基建也一直是医疗器械板块的焦点之一,它是一个偏短期的热点,还是站在中长期的视角都会持续推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贺文斌:我认为是一个中长期的建设过程。因为医疗新基建需要的投入非常大,这几年比较重要的新基建资金是医疗专项债,去年大概是3000多亿,我们估计今年还是这个水平,另外今年随着医疗的恢复,医院的自有资金会有明显改善。

万纯:AI是今年的焦点,也是未来的新技术变革的方向,AI和医疗器械碰撞在一起,带来一些新的机遇

贺文斌:AI医疗器械的关系,就类似于软件和硬件,软硬结合才能发展好。举个例子,冠心病需要做的检查叫冠脉CT,以前医生用肉眼去甄别设备拍出的CT误差会较大,现在通过AI的辅助,能够把冠脉图片进行三维动态重建,并根据血管直径直接找到问题所在。

不过,在中国传统的商业环境,医院并不会特别愿意为软件去单独买单。从商业模式上看,AI主要还是作为一个销售的亮点,和硬件一起打包成一个更完善的系统解决方案。

万纯:集采作为过去两三年内压制医药的最大利空因素,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的集采到了什么阶段,未来整个器械集采的一个发展趋势会怎样?贺文斌:集采出台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缓解医保压力。在近年的努力中,2022年国家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存已超4.25万亿元。规则上也在变化,从淘汰制到限价制,之前淘汰制时支架集采降价幅度达高达90%,而在限价制下,鼓励企业降价参与但不会大量淘汰,比如相比最高价有个40%降幅的话,都是可以中标的。集采规则变得更加理性,不是一味去压低价格,进入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市场的预期、信心也在回暖。

最后一个问题这也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医疗器械板块中期策略展望万纯:站在中期策略视角来看,我们对于接下来医疗器械复苏还是很有信心的。当一个偏稳成长的赛道处于估值、情绪、持仓低位的位置时,我们不需过多去担心短期的利空因素扰动。

随着整个医疗复苏创新的迭代,以及国产替代、政策演化,创新出海等逻辑共振下,我们认为未来整个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对于这样一个偏长期、确定性比较高的板块,投资者如果看好的话可以逢低关注,去做一些中长期的配置,以分享板块长期的增长红利。

贺文斌:对的,对器械的复苏我们其实也是很有信心的,的确现在板块处于一个估值、情绪、持仓的低位,有望迎来新一轮的上行周期,后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条主线。

1、医疗复苏:医药作为刚需板块,复苏较好,而耗材/手术复苏尤为强劲。草根调研普遍2、3月份出现报复性手术恢复,大医院住院率高,4月份也延续了复苏的势头,心血管、眼科、骨科、IVD等板块耗材复苏强劲。

2、创新器械审批加速,高端设备国产替代:2014年以来的创新器械优先审批制度加速了创新器械审评审批,2022年获批创新器械数量创新高。中国医疗器械过去30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中低端产品国产替代率比较高了,现在价值量最高的大型影像设备(CT、核磁、PET/CT等)、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仪、高端彩超等领域进入了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

3、器械国际化升级:过去市场投资原料药、CXO国际化,但过去2年器械是海外收入和利润最大的板块,市场未曾以器械国际化作为投资主线。过去十年器械国际化逐步从低端逐渐走向中高端。

医疗器械ETF(159883)为目前A股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行业ETF,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也是全市场含迈量最高的指数,迈瑞医疗最新权重占比超15%。从概念上看,标的指数不仅覆盖眼科、医美等消费医疗,还囊括了院内诊疗有关的高值耗材、IVD、医疗设备上市公司中长期受益于疫后医疗复苏及医疗新基建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中国器械创新星火燎原,医疗器械行业国产替代、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医疗器械正逐步成长为未来医药投资核心主线。截至5月22日,标的指数最新PE估值26.44倍,处历史13%百分位,板块布局性价比凸显。场内可通过159883高效交易,场外也有联接013416可布局。

本文源自金融界资讯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