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为什么仍然这么难?

前段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中国经济正在实现稳步向前发展。春节期间各种消费红红火火,特别是旅游和餐饮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然而,大家实际的感受是要比4.5%差的多。国家各方面反弹乏力也很明显,似乎并未出现大家所预期的非常强劲的反弹。在我们身边就表现在:裁员、降薪、下岗、工资发不下来……老百姓感觉钱越来越难挣,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政府缺钱,企业缺钱,总之,后疫情时代大家都感到比之前难太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后疫情时代的疫情效应影响。疫情的影响并不会很快的过去,就像留在我们身上的伤疤一样,要存在好长的时间,包括对人心态的影响,对生活理念的影响,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大家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不少网友分享说自己生活的理念、消费习惯的改变,自己对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等等。经此一疫再也不会像以往那样大手大脚了,要为自己的今后留有余地。第二,老百姓大件集中消费时代的结束。人们常说,中国老百姓不爱消费爱存钱。实际上,这个认识该改一改。老百姓怎么就不消费了,在前些甚至近些年,大家几乎都是用一年的收入买一台彩电,用一年的收入装一部固定电话(好几千块钱),用年收入的几十倍甚至百倍来买房子,这可都是大件消费,怎么说不消费呢?

只不过新时期大家所谓的三座大山压在身上,压得喘不过来:自己贷款买房、自己花钱上学、自己花钱就医。又经此一疫,收入降低、前途渺茫,哪还有多余的资金、多余的奢望去消费呢?房地产时代,房子只要造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现在基本是过剩,房地产的风口时代恐怕将不复存在了。还有车子,2022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是2700多万辆,据媒体消息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的天花板大约是3000万辆,汽车消费的空间也有限了。

第三,老百姓手里没钱。国家集中了大量的资源用于重大基础设施、高科技、军工、卡脖子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投入,而在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就是说,用于国计的,能够涵盖的人口和劳动力越来越少,但占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用于民生的,涵盖的人口和劳动力越来越多,但拥有的资源却越来越少。再直接点就是,大量的钱用在国计部分了,民生部分的钱就少了,还能有多少钱跑到老百姓的口袋里呢。

第四,内外环境严峻。内部方面,老百姓就业压力增大,收入下降,预期变差,各类需求收缩,产能过剩,仅靠国内消耗不完各类物品,因为原来中国的产能是面向全世界的。比如说,中国年产鞋约100亿双,全世界大约需要150亿双,是能够消耗完的,但由于存在脱钩,现在外部的需要变小了,光靠国内一年20亿双的消耗量是消费不完的。外部方面,以美国主导的西方国家的制裁、脱钩。

由于受疫情及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不少外资撤离中国,产业链向外转移;疫情防控方面,中国稳步推进,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健康,但相较于国外放开晚,外部面临严峻的形势与竞争,如印度、东南亚、墨西哥等在疫情中迅速崛起;去年,同美国之间以美元为标准比较的GDP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所以,扩大国内需求就要立足于坚实的民生基础之上,就要让老百姓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更多的关注民生问题、生活品质提升问题、收入不均衡问题等,进一步稳定预期,创造消费场景,推动国内需求。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