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你都知道几个?

欢迎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使用艺定美好APP

春节是汉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文化的长河里,春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挥着它的不同作用。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经过长期的积淀,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上。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腊月初八做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过小年准备食材,腊月二十六扫尘土,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全家准备好的丰盛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等等,这些春节前期的准备都在向我们传递着文化的传承。可见,春节习俗并没有淡化出人们的生活,春节还是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

腊月初八制作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从开始简单的小米、红枣煮成,发展成后来的由豌豆、小豆、虹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掺在一块儿,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制在一起。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

腊月初八过后就要属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家家准备各种年夜饭食材,购置年货等等。腊月二十六扫尘土家里收拾干干净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全家准备好的丰盛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在做好肉食之后要先给灶神吃,供奉灶神爷爷。祈求灶神赐予幸福和平安,希望灶王爷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腊月二十九、三十,家家陆续贴春联和窗花,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年初一,炮声响彻天空,开门大吉,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路路畅通。爆竹声中,碎花洒满大地,预示着开门红,一年鸿运当头。初一早晨起来,家里也不往外倒垃圾、不倒水,意思是今年的财运不向外流失。

正月十五闹元宵,各大、小公园、社区都会张灯结彩,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喜气洋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过年节。这天会举办各项娱乐活动,有猜灯谜、点花灯、走迷宫还有各个文化团举办的歌舞节目,使元宵佳节到处充满着浓浓的年味。元宵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一道食物。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年俗的呈现都是春节习俗的现代功用,带给我们浓浓的年俗味儿,传递着我们彼此间的亲情和友谊、祝愿与美好。

年夜大餐家家桌上都会有大菜、热炒、点心,这其中一般是少不了鱼的,因为鱼和余谐音,象征着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大拜年,人们都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开始大拜年。

新年到,福运到,每家每户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所以出现了福字倒过来的贴法,预示着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字上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金蛇狂舞等。传统的年俗文化也与时俱进,不断发生着改变,传递着属于它们的、全新的文化信息,孕育出新的文化。

民族习俗是一种道具,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它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能够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体味到一些审美价值,体味到人生的意义,体味到家人的浓浓情意。打扫房屋、挂红灯笼、贴春联、贴年画、包钱饺、放鞭炮、守岁、拜年、压岁钱、祭祀祖先、走亲访友、赶庙会、赴灯会、扭秧歌、舞龙舞狮、唱大戏……每一样年俗的背后,都是一串串故事,都有着属于我们中华文化的标签。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