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疫情或将影响人类心理20年!如何自救?

疫情之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这一主题备受人们关注,在海上院士讲坛第33期抗疫云讲坛系列专场,中科院院士陆林围绕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影响疫情相关心理问题的调节疫情对睡眠的影响及相关睡眠问题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包括有良好的睡眠、平衡的心态、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衡的营养,然而,据陆林及团队经过对5万居民抽样调查后,发现医务人员、感染者和一般人群患有PTSD的概率分别为26.9%,23.8%和19.3%。这项数据指明,疫情已然对人们的生活已然造成不可避免的创伤。

01

你对疫情替代性创伤了吗?

陆林院士及团队经过对5万居民线上的抽样调查后发现,感染患者及其家属、一线工作者及其家属、密切接触者、隔离人群、低收入人群均有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中,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受疫情影响较大。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上网课,不能外出与同龄人交流、没有充分的体育锻炼,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老年人因不能外出活动与同伴交流,会感觉到社交的孤立,产生孤独感,长期必然会导致心理问题。

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被McCann和Pearlman(1990)称为替代性创伤(VT)——因为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的威胁,因而产生共情,好像自己也正在遭受这样的情形或者类似的创伤,都属于这类心理问题。

这种创伤背后又存在什么机制呢?先来看看脑科学如何看待替代性创伤。

一项针对疫情替代性创伤的研究表明,替代性创伤可能是导致人们产生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者认为,正是因为长时间对他人的共情会一直激活大脑中负责应激功能的连接组,而长时间的激活会导致大脑结构的一些变化,从而引发创伤,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躯体生理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容易惊醒、做噩梦等情形,精神状态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容易受惊吓、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等情绪,或者在交往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

如果你出现了上述症状,说明你可能对疫情存在替代性创伤。

02

如何检视自身是否患有心理问题?

疫情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精神创伤、强迫障碍和焦虑、抑郁障碍等心理问题并不易被发现,可能你只是觉得自己这段时间总是睡不着、失眠,又或者感觉情绪不受控制,总冒出一些不好的想法等等,这些信号实际上都是在告诉你,该检视一下自身是否患有心理问题了。

心理评估可帮助我们及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便于早期预防和干预。如果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解,超出个体承受能力时,会出现精神异常的表现,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此时需要及时就医。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